日本作家中勘助的自传体小说。创作于1910年至1913。以19世纪末明治维新后的东京地区为舞台,描写了主人公从幼年到少年时期的成长过程,笔法细腻,视角独特,感情饱满,也毫不掩饰主人公对日本对外侵略行为的朴素质疑和厌恶。起初由作者大学时代的老师、文坛巨匠夏目漱石推荐、作为散文在《东京朝日新闻》上连载发表,获得读者持续好评。1921年出版单行本,至今再版不断。截至2006年12月,仅岩波书店一社出版发行的“文库版”(小型便携版,不包括同一出版社另外发行的普通平装版、精装版等)的部数就累计达1,136,000册,另有角川书店、小学馆等出版社的版本发行。1950年代至1980年代,大阪滩中学教师桥本武擅做主张,以本书一册代替教科书讲授初中三年的语文,获得惊人的升学奇迹,并为日本社会各界输送了众多栋梁之才,此事被传为奇谈。现代中国学者周作人曾在《知堂书话》中对...
日本作家中勘助的自传体小说。创作于1910年至1913。以19世纪末明治维新后的东京地区为舞台,描写了主人公从幼年到少年时期的成长过程,笔法细腻,视角独特,感情饱满,也毫不掩饰主人公对日本对外侵略行为的朴素质疑和厌恶。起初由作者大学时代的老师、文坛巨匠夏目漱石推荐、作为散文在《东京朝日新闻》上连载发表,获得读者持续好评。1921年出版单行本,至今再版不断。截至2006年12月,仅岩波书店一社出版发行的“文库版”(小型便携版,不包括同一出版社另外发行的普通平装版、精装版等)的部数就累计达1,136,000册,另有角川书店、小学馆等出版社的版本发行。1950年代至1980年代,大阪滩中学教师桥本武擅做主张,以本书一册代替教科书讲授初中三年的语文,获得惊人的升学奇迹,并为日本社会各界输送了众多栋梁之才,此事被传为奇谈。现代中国学者周作人曾在《知堂书话》中对此书推崇备至,并亲自翻译了一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