推薦序讀人的「視界」和「尺度」書是思想的累積,因而書總要承載智慧,讀書在於從字裡行間領會智者的所思所想。思想總是在昭示著「視界」,似乎總是不可言說的,只能在體悟的沉默中加以印證。閱讀在於傾聽與沉思這個「視界」,進而領會世界的意義和標準,其過程往往要比領會本身更重要。事實上,《中國歷史人物的讀心術》這個「文本」本身就是一個「視界」,讀人,因為「人」有被讀的可能,「視界」和「尺度」都與人有關,都可以被稱之為人的世界,在世界中能夠讀人,在讀人的時候也會讀出世界的意義。讀人是一種「激揚文字」,但也能夠「指點江山」,物是人非並不意味著人已成「非」,而不再「是」,而是人使物或「是」或「非」。換言之,物只能透過人「非」顯現出意義,因此,讀人不僅是讀人本身,更重要的是透過人去讀世界,透過對人的閱讀來理解人的世界。本書為我們提供的是作者閱讀歷史和未來的視野及座標,作者透過評點呈現胸懷、境界和情愫。讀人總會有某個角度,總有「見仁見智」的情況,因此,讀人不會也不可能讀出「放諸四海而皆準」的真理。因為「人」不能讀完,讀人需要不斷持續,任何閱讀都是有條件的。因為人的本質也是不斷展開的過程,讀人只有在這個過程之中,才能夠不斷超越原有的層次,進而有不斷的深入。讀人的限制既緣於主觀條件,也緣於客觀因素,讀人所涉及的內容恰恰是展現著主客觀因素的制約。對「人」的解讀,實質上是開啟一個理解人的世界,構建一個表達人的本性追求的意義,從根本上來說,對讀人的限制根源於歷史的客觀條件。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歷史,我們要從開端上解讀,從過程中領會,從歷史中詮釋,從未來中把握。讀人總是在歷史的延續中讀出人性、人的特徵與人的本質。「孔子在川上曰:『逝者如斯夫!』」在這個意義上,對人所讀的是一個路標,這個路標無疑是非常重要的,但我們仍將要走過這個路標,超越這個路標,因為我們不僅同古人一樣擁有一段已經過去的歷史,而且我們還擁有古人所未能經歷過的當下的乃至未來的歷史,這大概正是臧峰宇教授在本書中所做的努力的意義之所在。人的本質是歷史的存在,只要人存在著,必然具有歷史的規定。記得培根有云:「讀史明鑑。」人在面向世界生成的同時,歷史也按照人的本性特徵不斷展開,從歷史中能夠看到人的發展軌跡。在這個意義上,讀史就是讀人,在人的本質中能夠更好地理解歷史因素的價值。歷史是面鏡子,但是我們又不能僅僅將歷史理解為當下的鏡子,歷史作為過程是一連串「鏡子」似的影像的連接,歷史無外乎當下的某種「影像」,今天總是在歷史的影像中看到時代的發展態勢。讀史是為了解讀今天,從古至今的歷史總是指向未來,而尚未到達的未來總是根植於歷史之中。因此,讀史絕非是純粹的學術之思,而是較為嚴肅的歷史性行為,是具有深刻意義的歷史活動。在這個意義上,讀史也是不平常的歷史事件。歷史是需要反覆閱讀的,「言必稱希臘」不是復古,而是在「復古」之中求新,在讀史的過程中,只能也必然是「溫故而知新」。這樣,讀史就不只是知識式的學習,而更重要的在於,將歷史視為不斷變化的存在,在反覆的閱讀中,感受歷史所生發的現代意義,體會歷史所承載的人文精神和價值,獲取在歷史的沉浮中展現的人自身的力量。讀史的評點,是「點」與「評」的統一,「點」是指歷史的某個事件與某個人物,其選取的「點」作為評點的對象,構成了歷史發展過程中的某個客觀因素,他是不能迴避的業已發生的對象。而「評」乃是對所「點」的事件的闡釋、說明和理解。「評」以「點」為基礎,是在「點」之上的發揮。因此,「評」是對事件與人物賦予意義的過程。「評」與「點」之間所展現的張力結構,從一個側面表明了評點者的解釋視界與解釋深度。臧峰宇教授所著的《中國歷史人物的讀人術》書稿擺放在我的面前,稿件匆匆一閱,未及充分貫通與思考,但已經感到其內容的重大意義。遵他所囑,要我能夠作一書序附於書前,對該書的思想脈絡有個大概的介紹和導引,我應允了,於是就有了以上諸多文字。 (本文作者陸傑榮為遼寧大學副校長、哲學系教授、博士班教授)
Download the book 中國歷史人物的讀心術 for free or read online
Continue reading on any device:
Last viewed books
Related books
{related-news}
Comments 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