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西方兩千多年來的哲學思想僅是柏拉圖的註腳而已。」──懷德海(A.N. Whitehead)
柏拉圖選擇以對話錄表現其哲學思想,且他的寫作時間長達五十年,因此對話錄的編年與理解柏拉圖思想有一密不可分的關係。根據柏拉圖對話錄的編年傳統,其對話錄可分為早期、中期及晚期三組。
《米諾篇》(Meno) 視為介於早期與中期對話錄間的過渡期對話錄,雖保有早期對話錄的特色,如尋求定義、重倫理議題及人物刻畫生動等,但觸及的問題,如學習即回憶、靈魂不朽、幾何學的運用及知識與真實看法的區別等。不同於《米諾篇》,《費多篇》(Phaedo) 被歸類於中期對話錄,主要因為其中形上學思想與同被視為中期對話錄的《饗宴篇》、《理想國篇》聯繫緊密。
這兩部對話錄的譯注緣起於教學需要,在輔仁大學哲學系、輔仁大學外語學院「西洋古典暨中世紀學程」及臺灣大學哲學系皆曾教授相關的課程。《米諾篇...
「西方兩千多年來的哲學思想僅是柏拉圖的註腳而已。」──懷德海(A.N. Whitehead)
柏拉圖選擇以對話錄表現其哲學思想,且他的寫作時間長達五十年,因此對話錄的編年與理解柏拉圖思想有一密不可分的關係。根據柏拉圖對話錄的編年傳統,其對話錄可分為早期、中期及晚期三組。
《米諾篇》(Meno) 視為介於早期與中期對話錄間的過渡期對話錄,雖保有早期對話錄的特色,如尋求定義、重倫理議題及人物刻畫生動等,但觸及的問題,如學習即回憶、靈魂不朽、幾何學的運用及知識與真實看法的區別等。不同於《米諾篇》,《費多篇》(Phaedo) 被歸類於中期對話錄,主要因為其中形上學思想與同被視為中期對話錄的《饗宴篇》、《理想國篇》聯繫緊密。
這兩部對話錄的譯注緣起於教學需要,在輔仁大學哲學系、輔仁大學外語學院「西洋古典暨中世紀學程」及臺灣大學哲學系皆曾教授相關的課程。《米諾篇》初稿完成於2007年,《費多篇》完成於2009年。經兩岸三地參與課程的學生所提出的翻譯及詮釋,有積極與建設性的回應,使作者不斷地思考譯文注釋是否適切,並修正及避免某些明顯的錯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