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书由两部分构成,上编为目录,下编为提要。上编“清诗话见寸书目”,将已知967种清诗话以类相从,分为五类:(一)以诗话为名之书;(二)不以诗话为名之论诗笔记;(三)专讲诗格诗律之诗法;(四)专门题材之诗话;(五)丛刊、汇纂诗话。这一分类并不能说很完善,但可以显示清诗话撰写的总体格局、清代诗论家的著作兴趣和数量的分布,便于了解清诗话的全貌。各书备注所知版本,凡珍善本均注明庋藏单位,俾读者执为手鉴,就近访求。有两点需作说明:一是清代诗评类著作,因数量多而内容杂,本书收录较严,一般性的批点概不收入;二是民国诗话,单列一卷附录于后,这是鉴于作者多由清入民国,材料积累和撰著往往是在清末,与清诗话没有严格的界限。“清诗话待访书目”,收亡佚不传之书504种,勾稽其作者事迹和书的内容。略存吉光片羽。下编“清诗话经眼录”,为笔者经眼464种清诗话的叙录,仿《L上库提要...
本书由两部分构成,上编为目录,下编为提要。上编“清诗话见寸书目”,将已知967种清诗话以类相从,分为五类:(一)以诗话为名之书;(二)不以诗话为名之论诗笔记;(三)专讲诗格诗律之诗法;(四)专门题材之诗话;(五)丛刊、汇纂诗话。这一分类并不能说很完善,但可以显示清诗话撰写的总体格局、清代诗论家的著作兴趣和数量的分布,便于了解清诗话的全貌。各书备注所知版本,凡珍善本均注明庋藏单位,俾读者执为手鉴,就近访求。有两点需作说明:一是清代诗评类著作,因数量多而内容杂,本书收录较严,一般性的批点概不收入;二是民国诗话,单列一卷附录于后,这是鉴于作者多由清入民国,材料积累和撰著往往是在清末,与清诗话没有严格的界限。“清诗话待访书目”,收亡佚不传之书504种,勾稽其作者事迹和书的内容。略存吉光片羽。下编“清诗话经眼录”,为笔者经眼464种清诗话的叙录,仿《L上库提要》的体例,记载卷数、版本,考证作者生平与诗话写作年月,评介书中主要内容及观点,摘引前人评论,同时就管见所及,揭其疏误不实之处。